港澳六开彩开奖号码记录

  • 港澳六开彩开奖号码记录 > 其他 >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4年3月4日 –3月10日)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2

      本文建议,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实质性推进消费转型。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国企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国企与居民两大部门之间构建起财富效应联系。在“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中,关键是通过设立多个国有投资基金,构造两个竞争市场,从而建立起调节消费与投资的市场机制。

      当前,摆在我国经济面前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上策是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优化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切实推进消费转型。这将让我国走向更有可持续性,且更加惠及民众福利的新增长模式,根本性化解我国长期以来内需不足的困局。中策是在收入分配改革进展有限,居民收入和消费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政策刺激投资需求以稳定增长。这不是最好的出路,却是在收入分配约束下的约束最优。下策则是在收入分配没有调整时,政策刺激投资的力度大幅减弱。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样似乎可以让市场自发出清,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并不会变成现实,因为经济增长的减速并不会自动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消费和投资都会疲弱,从而让我国经济重新经历1998年到2002年长期通缩的困难局面。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绝非朝夕之功。前文所述的“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也仅仅是一个设想。但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万众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会在今年召开。此时,很有必要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这样根本性的改革举措来给各方指明方向,提振市场对中国中长期发展的信心。而在收入分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宏观政策还需要在基建和地产两个投资引擎上保持足够的刺激力度,以避免中国经济滑向“下策”这个最差的状况。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目标是“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面对一个更为正常化的基数,同样是“5%左右”,可比口径下的增速要高于2023年。2023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4%,2024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5.1%。

      5%的GDP目标符合预期。我们在2023年10月《宏观面剪刀差》中认为:“经济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不是方向,而是中枢。从政策必要性来看,5%的目标亦有助于稳定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期”。

      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财政空间的表述?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这一数字略高于我们预期的“4万亿元左右”,按4.06万亿的赤字和3%的赤字率对应2024年名义GDP为135.33万亿元,隐含名义GDP增长率7.4%。当然从经验来看两个口径并非完全对应,但从侧面这一则反映2024年名义增长回升假设,随着实际增长进一步企稳,则价格中枢和名义增长会有好转;二则也印证了财政“适度加力”的特征,即已尽可能保证了赤字规模。

      除此之外,广义财政空间还包括专项债3.9万亿元;以及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就包括“4.06万亿赤字+3.9万亿专项债+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去年四季度发行、使用应大部分落在今年的1万亿增发国债;理论上还要再加上类财政工具,如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广义财政扩张比较明显,这一点确实是目前阶段经济最需要的。

      新增城镇就业目标继续维持在“1200万左右”的高位,显示出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1170万人”。在正常化年份,比如疫情前的2019年1个点的GDP对应227万左右的就业;2023年1个点的GDP对应239万的就业。若继续按就业/GDP弹性239万估算,1200万就业内生的GDP增速需求就在5.0%左右。除了总量经济保持在一定目标之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了一系列促就业的结构性政策,包括“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工作任务的首位就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有三点: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框架还是比较广谱的,报告先后提到了“先进制造业集群”、“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部分,报告依次涉及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三是关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报告强调“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 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点是非常关键的,如果部分新产业能够优化供给,则其未来供需格局会更加良性。

      ,关于消费,政策思路是“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其中提到的领域包括新型消费、传统消费品、服务类消费。关于传统耐用消费品,报告指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这一点前期已有一系列政策阐述,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样,均是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想象空间之一。

      在对外开放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关系到存量经济,一直以来也是政策框架下的三个风险点。关于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一则强调优化房地产政策, 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二则强调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三则强调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关于地方债,报告指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具体来说“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二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

      本文建议,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实质性推进消费转型。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国企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国企与居民两大部门之间构建起财富效应联系。在“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中,关键是通过设立多个国有投资基金,构造两个竞争市场,从而建立起调节消费与投资的市场机制。

      当前,摆在我国经济面前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上策是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优化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切实推进消费转型。这将让我国走向更有可持续性,且更加惠及民众福利的新增长模式,根本性化解我国长期以来内需不足的困局。中策是在收入分配改革进展有限,居民收入和消费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政策刺激投资需求以稳定增长。这不是最好的出路,却是在收入分配约束下的约束最优。下策则是在收入分配没有调整时,政策刺激投资的力度大幅减弱。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样似乎可以让市场自发出清,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并不会变成现实,因为经济增长的减速并不会自动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消费和投资都会疲弱,从而让我国经济重新经历1998年到2002年长期通缩的困难局面。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绝非朝夕之功。前文所述的“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也仅仅是一个设想。但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万众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会在今年召开。此时,很有必要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这样根本性的改革举措来给各方指明方向,提振市场对中国中长期发展的信心。而在收入分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宏观政策还需要在基建和地产两个投资引擎上保持足够的刺激力度,以避免中国经济滑向“下策”这个最差的状况。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如下:2024

      年较低基数的情况下设定的增速目标,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增速目标更显高质量要求。政策基调方面,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

      “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我们认为,今年积极的宏观政策仍会延续,但规模和力度“适度”。财政政策方面,强调“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

      我们认为,今年财政政策会适度发力稳增长,节奏上或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广义财政规模的变化要持续跟踪。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年货币政策或进一步稳健宽松,政策利率仍有调整空间。扩大内需方面,一方面,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

      等方面综合施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此外,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结构性政策方面体现“稳中求进”。一是,房地产政策要“稳”。报告强调优化房地产政策,

      。我们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政策重在托底,不是强刺激需求。同时,化解风险是今年的重要工作,“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二是,产业政策要“进”。在产业政策方面,“

      我们认为这需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市场化并购重组,激发经营活力,还应深化退市机制,加速优胜劣汰;并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提升投资价值。另一方面,长期以来,A

      股市场面临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的问题,未来还需加快养老金第二、三支柱入市速度,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目标是“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面对一个更为正常化的基数,同样是“5%左右”,可比口径下的增速要高于2023年。2023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4%,2024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5.1%。

      5%的GDP目标符合预期。我们在2023年10月《宏观面剪刀差》中认为:“经济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不是方向,而是中枢。从政策必要性来看,5%的目标亦有助于稳定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期”。

      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财政空间的表述?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这一数字略高于我们预期的“4万亿元左右”,按4.06万亿的赤字和3%的赤字率对应2024年名义GDP为135.33万亿元,隐含名义GDP增长率7.4%。当然从经验来看两个口径并非完全对应,但从侧面这一则反映2024年名义增长回升假设,随着实际增长进一步企稳,则价格中枢和名义增长会有好转;二则也印证了财政“适度加力”的特征,即已尽可能保证了赤字规模。

      除此之外,广义财政空间还包括专项债3.9万亿元;以及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就包括“4.06万亿赤字+3.9万亿专项债+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去年四季度发行、使用应大部分落在今年的1万亿增发国债;理论上还要再加上类财政工具,如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广义财政扩张比较明显,这一点确实是目前阶段经济最需要的。

      新增城镇就业目标继续维持在“1200万左右”的高位,显示出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1170万人”。在正常化年份,比如疫情前的2019年1个点的GDP对应227万左右的就业;2023年1个点的GDP对应239万的就业。若继续按就业/GDP弹性239万估算,1200万就业内生的GDP增速需求就在5.0%左右。除了总量经济保持在一定目标之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了一系列促就业的结构性政策,包括“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工作任务的首位就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有三点: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框架还是比较广谱的,报告先后提到了“先进制造业集群”、“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部分,报告依次涉及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三是关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报告强调“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 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点是非常关键的,如果部分新产业能够优化供给,则其未来供需格局会更加良性。

      ,关于消费,政策思路是“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其中提到的领域包括新型消费、传统消费品、服务类消费。关于传统耐用消费品,报告指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这一点前期已有一系列政策阐述,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样,均是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想象空间之一。

      在对外开放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关系到存量经济,一直以来也是政策框架下的三个风险点。关于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一则强调优化房地产政策, 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二则强调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三则强调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关于地方债,报告指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具体来说“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二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

      024年将成为疫情冲击造成经济运行大幅波动后走向常态、接近潜在增长水平的关键一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0%左右,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要完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离不开财政政策更为积极、货币政策稳健偏松、扩内需政策扎实推进和稳外贸政策有效落实等宏观因素共同发力。

      展望2024年,我国将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多措并举,保持合理的扩张程度,进一步增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总体判断,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取向很可能是稳健偏松,努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未来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创新、数据要素推动产业降本增效、数字平台促进企业组织变革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大趋势。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既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要措施,也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预计2024年会有更多城市取消限购、限售政策,一线城市有望在核心城区放松购房政策,例如调整社保、就业、户口等方面的购房要求。部分城市可能会降低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可能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更好地满足个人购房需求。

      这是两会连续第三年专门将防范重大风险摆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并且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主要聚焦在房企、地方政府债务及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

      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就业问题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议题的首位,并将促增收与稳就业联系在一起,客观反映了经过三年疫情和去年的疫后恢复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同时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内需扩大。

      目标5%左右,并非易事。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安排,暗含了对名义GDP增速目标的假设(5.6%附近),GDP平减指数目标下限0.6%左右。报告在稳增长方面具体提出: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传统行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稳定在合理水平。三是,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四是,房地产政策保留“一视同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说法。我们对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葆有信心。

      赤字率3%,实则积极。3%的赤字率持平于去年,但对应赤字规模为4.06万亿,较去年两会安排增加1800亿元。新增专项债规模3.9万亿,较去年增加1000亿元。综合已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其中5000亿元结转到2024年使用)、拟安排2024年新发行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和3.9万亿专项债,2024年可动用的两本账广义赤字约9.46万亿,较2023年全年可动用的规模提高1.28万亿,保持了积极的取向。此外,减税降费强调落实,新出台大规模政策概率较低;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仍是重点。

      货币宽松,把握节奏。当前市场对于2024年货币政策宽松的方向已经形成共识。我们认为,判断货币政策发力节奏有两个“题眼”。1)物价:年初CPI增速回落,实际利率被动抬升,一定程度上推动2月LPR报价下调。从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推算,2024年GDP平减指数目标下限应在0.6%附近。若一段时间内物价表现明显弱于预期,或可期待增量货币政策出台。2)汇率:春节期间美联储降息预期明显调整,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节后央行并未调整MLF政策利率。往后看,美联储有望于6月开启降息,届时汇率压力减弱,有助于扩宽货币政策降息空间。

      “稳就业”下限约束更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不同于去年的“左右”。青年人群仍然是稳就业工作的重点挑战所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98.3%,这是稳就业政策对下限约束增强的原因所在。

      “新质生产力”置于首位。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政府工作首位。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理想之路,本质上强调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潜在增长能力。具体来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汽车等三大领域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演进方向较为契合。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今年报告用“积极稳妥”替换“科学有序”。报告重新提出具体能耗目标,即“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仍然相对务实。

      全球经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进入长期性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格局,该格局的特征可以用“三低一高”(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来概括。从2022年起,全球经济由长期性停滞格局转为滞胀(

      )格局,该格局的特征可概括为“三高一低”(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

      冲突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以及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紧缩、新冠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

      笔者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仍会维持自2022年已经形成的滞胀格局,但今年可能出现以下三个新变化: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烈度可能减弱,二是美联储首次降息时间可能较晚,但一旦开始降息之后,降息节奏可能较快、降息幅度可能较大,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我们要警惕中美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快速脱钩。

      在2024年上半年,长期美国利率与美元指数将主要以双向波动为主,例如10年期美国

      可能在4.0%至4.4%之间波动,美元指数可能在100-105之间波动;而到2024年下半年,上述两个指标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跌破4%,美元指数可能跌破100。欧元与日元均可能对美元反弹,相比于欧元,笔者更看好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反弹,到2024年年底,日元兑美元汇率可能由当前的150左右升值到130上下。

      202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在波动中反弹,其中上半年以波动为主,反弹可能主要发生在下半年,今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回升至6.8-7.0。

      时光若倒流,能否预见现实?关于宏观数据的预测,过去的一年是市场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发生较大偏差的年份,甚至影响着年初和年末截然不同的市场风险偏好。今年面临着与去年同样5%左右的预期GDP目标,市场的预测偏误是否会重现?

      梳理过去一年的诸多宏观数据,预测偏差最大的莫过于价格。市场持续低估了CPI和PPI的下行压力。且每轮低估程度的加大,似都紧随于前期地产的超预期回落。由此可见,地产对于上下游价格有着不容忽视的系统性影响。各国情形也都类似。

      过去一年,市场另外的一个“低估”在于政策的定力。本轮经济环比增速趋缓的过程中,并未出台强烈的刺激政策,而伴随的是广义财政赤字率下降、实际利率抬升等现实情境。这或与低基数下的年度目标能够实现、区间调控概念有所淡化等有关。

      展望未来,近期高频数据所隐含的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或与年度预期目标有些偏离,历史来看,这会推动二季度开始逆周期政策逐步加力,从而引致名义GDP的阶段性趋稳过程。当然,如此推演是建立在稳妥有序处置地产等风险的基础之上。

      海关总署公布1-2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1%。低基数是背景之一,2023年前两个月出口累计同比-8.4%;但基数不是唯一原因,7.1%对应的两年复合增速为-0.94%,如全年保持这一复合增速,则2024年出口同比为2.9%,较2023年年度出口增速的-4.6%将明显恢复。

      前两个月表观增速最快的是对非洲、中国香港地区、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均在双位数;对美、对欧出口同比分别为5.0%、-1.3%。考虑到基数影响,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近两年对非洲、俄罗斯、东盟出口增速较高,海关总署亦指出今年前两个月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较快。

      从2024年前2个月我国美元口径出口的份额来看,出口目标区域第一梯队是对东盟(15.7%)、欧盟(14.8%)、美国(13.9%);第二梯队包括对中国香港地区(7.7%)、非洲(5.5%)、日本(4.5%)、韩国(4.0%)等;第三梯队包括印度(3.7%)、俄罗斯(3.2%)、英国(2.2%)、巴西(2.1%)、澳大利亚(2.1%)等。

      从主要出口产品看,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增速最快,同比高达29.9%;住房相关产品(家电、家具、灯具)在低基数下合并出口同比21.7%,亦显著高于整体;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服装、箱包、玩具)合并出口同比10.3%,略高于整体;电子产品(手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合并出口同比-7.0%,形成一定拖累。去年出口增速较快的两个领域中,船舶1-2月出口增速高达173.1%;汽车在高基数之下增速中枢有较明显放缓,1-2月出口同比为12.6%。

      出口中枢回升将有利于2024年5%的GDP目标的实现。在前期报告《前瞻2024》中,我们曾粗略测算5%的实际增长率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海外库存触底背景下,出口环境好转,3%的中性假设对名义增长拉动在1.3个点左右;二是“三大工程”带动下地产投资降幅收窄;三是积极财政保证基建等领域的相对高增速。2023年11月出口同比增速转正,11和12月分别为0.7%、2.3%;2024年1-2月进一步回升,如前所述两年复合增速对应的年度同比为2.9%。

      进口1-2月同比增长3.5%,尽管两年复合增速仍低(去年同期进口同比为-10.0%),但至少证明今年的中枢有较大概率回到正增长,进口数量表观增速较高的是成品油、铁矿砂、机电产品、集成电路等。其中成品油属于扣除基数影响后进口增速依然较高的品类。

      近期有几个线索叠加出现,综合涉及了经济基本面、货币环境、微观预期等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广义财政扩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初步确认,这一点对总需求再均衡将至关重要;二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过程中,要“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 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产业供需格局有望优化;三是出口开局良好,初步印证了出口同步于全球库存周期的经验规律;四是发改委明确表示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良好开局,前2个月全国统调发电量同比增长11.7%;五是央行表示未来仍有降准空间;六是推动大规模设备升级作为政策稳增长举措较为明确,且力度可能不弱,发改委表示“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七是证监会表示将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

      2月美债收益率反弹,商品价格震荡走弱,但权益市场对分母端冲击却“钝感力”十足,美欧日股市不断刷新历史新高。2月,10Y美债利率上行26bp至4.25%,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制、彭博商品指数震荡走低5.1%。但权益市场却未受冲击,2月23日,标普500、道指、斯托克600均创历史新高;日经225更是全月大涨10.0%、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经济的韧性或是海外交易的主线逻辑,AI行情则是本轮海外股指上涨的主要支撑。2月以来,海外经济明显走强,降息预期的后移、股市周期板块的超涨、需求敏感型商品的相对走强均是对此的反映。与此同时,OpenAI新推出的SORA与大超预期的英伟达季报,也点燃了市场对AI的“热情”,半导体板块贡献了标普500、日经225在2月涨幅的四成。

      2月初,在“雪球”敲入、融资平仓、质押平仓等流动性冲击下,国内股指一度大幅下行、在2月5日触及近5年新低。1)1月22日至2月5日,“雪球”集中敲入约2000亿;2)1月29日-2月5日,市场融资余额快速下降了1500亿;3)以质押率60%和平仓线日,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较12月底增加约2400亿。

      随着流动性风险缓和,权益市场情绪明显改善;“股债跷跷板”却并未出现,债市收益率继续下行、创近20年来新低。2月6日以来,在监管改革与降息等利好下,市场情绪逐步回暖、A股情绪指数由27.1升至38.2,A股开启一轮修复行情。而在流动性环境的边际转松的带动下,国债收益率仍延续下行:10Y国债收益率下行9.5bp、创近20年新低。

      海外市场,分母端短期的高位震荡,或带来美股上行动能减弱,而上行基础更为“坚实”的日欧市场行情或有望延续。当下,美股估值已至相对高位,短期经济韧性与通胀粘性或驱动美债收益率继续攀高,以信息技术、工业等为代表的高估值板块波动或将加剧。区别于美股,日、欧股市上行基础更为“坚实”、估值也更“合理”,行情或有望得以延续。

      国内市场,基本面预期改善、风险偏好抬升与长线资金的支撑,或将助力A股的修复,“股债跷跷板”或将重现。随着基本面筑底改善、流动性风险相继释放,股市的利多因素正在累积。而债市方面,当前收益率已与资金利率明显背离。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对资金面的潜在扰动,股市预期改善后、前期“拥挤”机构行为的调整,或将放大债市的波动。

      随着节后市场反弹,“国家队”流入力度所有放缓。在监管层对资本市场持续呵护,两会政策时间窗口临近的背景下,市场表现较强。北向持续大幅净买入,周度创23年724政治局会议以来新高,月度创近13个月新高。小盘、微盘成长风格阶段性跑赢,但本轮反弹或更接近于超跌反弹,尚不能得到风格切换的结论。同时,监管对市场的呵护依旧积极,2月28日晚证监会就私募基金DMA业务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及时解答市场关切问题。

      下周迎来两会政策关键时间窗口,重点关注财政扩张相关表述。历史规律显示广义财政赤字率领先于全部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ROE。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投资等方式拉动内需,依次可观测到开工数据(量)→通胀(价)→名义增长→企业业绩的数据改善。若本次财政扩张相关表述积极,或将推动A股中枢进一步抬升。

      市场底或已初步形成,但右侧仍需等待两会政策和3月份开工季数据确认。因此,我们依旧推荐防御属性较高的央企高股板块以及和经济数据关联性较弱的人工智能领域,其中重点看好科技相关央企的表现。右侧信号确认之后可关注顺周期板块。按时间顺序,此后依次重点关注:1) 3月4日开始的两会政策;2) 3月份开工季数据;3) 3月底集中开启的23年年报及之后的24年一季报数据

      1月份,美联储紧缩预期增强,美元指数基本抹去上月跌幅,带动人民币汇率回调,即期汇率较中间价偏离程度扩大,境内外汇差增加。

      1月份,境内外汇延续供不应求状态,逆差规模小幅扩大,即期结售汇是主要贡献项,货物贸易又是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扩大的第一大贡献项。

      1月份,远期结汇对冲比率环比升幅大于远期购汇,市场主体即期结汇意愿强于前期人民币汇率反弹期间,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总体正常发挥。

      1月份,跨境资金延续净流入但规模下降,直接投资是第一大贡献项,货物贸易顺差占比上升,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1月份,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放缓,但人民币债券对境外机构吸引力仍然偏强,陆股通和债券通合计的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增加。

      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维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为3.95%,下调25个基点,创下2019年LPR报价机制以来最大降幅。

      2月份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按兵不动”,不过5年期以上LPR“单独”下调。由于去年底商业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今年1月份央行又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还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下降,流动性相对充裕,有动力推动5年期以上LPR下调。

      这次5年期以上LPR超预期下调旨在刺激投资、消费回暖,促进价格修复和经济复苏。今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低迷行情,克而瑞统计的1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降34.2%,正月初一至初十的商品房销售农历同比下降43%。而5年期以上LPR下降可以降低新购房的贷款成本,刺激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增长。同时,一季度是社融旺季,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大,其中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可能达到1.5

      从货币政策的逻辑来看,当前降息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是降低实际利率。所谓实际利率,即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实际利率是市场主体能够感知到的真实的融资成本和真实的偿债负担。从去年开始,尽管央行多次降息,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但由于市场价格快速下降,实际利率却持续上升。

      )将温和通胀作为宏观政策一致性目标,中期采取地产和消费等政策协同提高居民收入和稳定居民预期;长期面向产业转型、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相应举措,从终端需求端提高物价水平。(2

      )同时,应持续完善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配合名义利率的适当下降,共同推动实际利率下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其中提及,加强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完成保交楼任务,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继续支持城市政府自主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加快建立轮候机制,摸清工薪收入群体需求,以需定建,有力有效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会议要求,要抓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要抓政策出台,尽快出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同时,要加快谋划第二批及后续项目,第二批项目要按规定抓紧上报,并做好后续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自2021年以来,数十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相继发生债务危机,接踵而至的是全国各地出现大量房地产项目停工的现象,各地政府不得不忙于“保交楼”。报告表示,最高法为此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商品房已售难交付纠纷债权受偿顺序,优先保障购房群众权益。发出1号司法建议,推动健全合同网签备案与预告登记衔接机制、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强化预售信息查询和购房风险提示,促进做实保交楼、防纠纷。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纲在会上表示,要重点支持大多数房企特别是民营头部房企持续稳定经营,着力解决其流动性困难,支持房企把楼盖好,按质按时交到购买者手中。易纲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或人民银行每年按预售监管资金余额的1%提取预售保险基金(估计约100亿元/年),先考虑以三年为限(2024—2026年),共提取预售保险基金约300亿元。这一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房企渡过难关,争取用三年时间过渡到以现房销售为主。

      据证券时报,3月6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微发布消息,截至3月4日,已有20个城市提出“白名单”项目,目前已有近40个项目获得融资43亿元,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获得融资贷款数占总量的86.6%。根据广东省日前召开的全省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调度会提出的要求,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建立由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监管等部门、商业银行、专业性机构共同组成的专班,专门负责“白名单”项目筛选,金融机构靠前审批,缩短工作流程。

      证券时报讯,58同城、安居客最新发布的《2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2月全国重点监测的65城新房线城新房线上均价环比上涨。从主力城市的新房线上均价看,一线城市中,深圳新房线元/㎡。报告称,2月全国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18.6%,购房者信心指数环比上涨4.3%,近四成经纪人认为3月二手房市场需求量将增加。

      河南省新乡市发布《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涉及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买房首付等13项措施。文件要求,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支持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买新建商品住房首付款。购房提取金额与贷款金额累计不超过房屋总价。对需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应留足余额,确保提取金额不影响贷款额度,避免因先提取后贷款而导致缴存余额不足、无法足额申请所需住房公积金贷款。缴存公积金的多子女职工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

      房且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在本市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的基础上,再提高不超过15万元的贷款额度。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20%;二套及以上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3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微信公众号“庆阳市住房公积金”3月5日发布消息,甘肃省庆阳市将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政策。庆阳市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凡夫妇双方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可贷额度由60万元提高到70万元,一方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可贷额度由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同时,多子女家庭贷款额度上浮。养育多子女的缴存职工,在庆阳市购买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可贷额度上浮10万元,不超过80万元。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缴存职工在庆阳市购买已具备预售条件的新建商品住房,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

      据上证报,Choice数据显示,3月,共有105只新基金正在或即将发售,权益类基金占比约六成。权益类基金净值的修复,提升了基金公司布局新产品的热情。2月以来,截至3月4日,权益类基金业绩显著反弹,偏股基金指数、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均涨逾12%。大多数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在此期间获得了正收益,122只基金涨幅超过30%。近期,权益类基金的销售情况已有所回暖。3月以来,截至3月5日,新成立基金募集规模已经接近22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募集金额达到40亿元,已超过2月全月的水平。

      据中证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全市场宽基股票ETF年内份额已增长超1500亿份,资金净流入近3500亿元。其中,沪市宽基ETF吸引资金净流入超2400亿元,沪深300、上证50ETF分别净流入2275亿元、259亿元。具体来看,沪深300境内跟踪产品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单只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的产品已达3只。另外,上证50、科创50指数境内跟踪产品规模也均突破1400亿元。

      据证券日报,截至3月6日,Wind资讯数据显示,已公布发行规模的33只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总发行规模已超1000亿元,达1074.26亿元。目前,我国公募REITs市场正处在快速扩容期。3月1日,4只REITs新产品同步上报,而目前已经申报等待获批的REITs总数已达18只。

      据证券日报,Wind资讯数据显示,以分红实施公告日为基准,截至3月6日,年内共有573只基金进行分红(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下同),分红总额达到194.51亿元,同比增长14.36%。值得注意的是,共有86只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实施分红,分红总额已超过50亿元。其中,沪深300ETF、红利ETF、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A等7只权益类产品分红金额均超亿元。

      据证券日报,今年以来,央国企主题基金获公募加速布局。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名称中带有国企、央企等字样的央国企主题基金共计151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其中,2023年成立的相关主题基金数量为50只,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央国企主题基金已有16只。同时,还有多家公募管理人旗下产品处于发行过程中或即将发行,另有部分公募旗下相关产品申报待批。业绩方面,今年以来有业绩记录的147只央国企主题基金中,有112只实现正收益,占比达76.19%。具体来看,有26只基金实现6%以上的年内收益率,7只产品年内收益率达10%以上。

      据上证报,在2月初以来的反弹行情中,公募基金净值明显“回血”,部分类别的产品今年以来的业绩已经成功转正,其中股债配置类产品的表现尤其突出,而业绩的回暖也带动新基金发行呈现出更多积极迹象。仅以公募FOF为例,华福证券研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2月,FOF产品合计新发5.5亿份,环比增加1.3亿份;从发行数量来看,2月共发行4只FOF新品,环比增加1只。(上证报)

      据上证报,今年以来,债市持续走强,债券型基金的配置价值愈发凸显,吸引资金快速涌入。不少基金公司开始主动控制规模“闭门谢客”。据统计,近一个月以来,共有322只债券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开启限购模式。截至3月7日,目前仍处于限购状态的纯债型基金共计1525只(份额分开计算)。

      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

      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新华社)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加快氢能等未来能源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其中提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氢能等未来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

      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

      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人民银行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潘功胜表示,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人民银行还将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至不超过2000万元。在落实推进层面,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机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打通支付服务存在的堵点,弥合数字鸿沟,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提出六大任务:一是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银行卡支付需求。二是坚持现金兜底定位,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不断提升现金收付和外币兑换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鼓励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合作,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四是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文娱场所、酒店、医院等重点场所必须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五是优化开户服务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网点、重点业务环节,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持续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3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258亿美元,较1月末上升65亿美元,升幅为0.20%。同时,我国黄金储备进一步增至7258万盎司,为连续第16个月增加。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4年2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3月7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号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发表专栏文章《持续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倾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文章指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健全金融政策框架体系;优化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明确金融机构工作目标任务,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强化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多措并举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我

      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围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修改代表法、监督法、监察法等。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修改矿产资源法、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能源法等,修改国防教育法、网络安全法。

      3月8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面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时有发生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加大纠治力度,2023年我们组织各地区、各部门清理妨

      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共有4218件,同时我们查处了一批滥用行政权力的案件,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规则,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

      据央视新闻,工信部部长金壮龙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①巩固提升信息通讯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继续推动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让5G赋能千行百业;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同时要加大6G的研发力度。②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3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2024年将积极稳妥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适度加力”方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

      海关总署网站3月7日消息,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贸易顺差8908.7亿元,扩大23.6%。按美元计价,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9308.6亿美元,增长5.5%。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形成稳岗扩就业合力。2023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并采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等针对性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这是来之不易的,也为继续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打下坚实基础。2024

      年,全国政协还将继续围绕稳岗扩就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比如组织开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稳定”调研;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行协商,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履职尽责、献计出力。

      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产业链共融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常态化地推进中央企业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共融,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

      3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实际和去年年初预算水平是一样的。虽然和去年增发1万亿国债之后比较降了一些,但是整体来讲这个水平是适度的。这样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今年定了3%的赤字率。黄守宏

      表示,在解读时不能说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了,就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是减弱的,应该把整个《报告》中讲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统筹起来衡量和考虑。今年的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关键是要把这些钱花好、用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要保障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好基本民生财力需求。

      国新办于3月5日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内需加快恢复,当然内需扩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了部署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二是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三是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服务消费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今年要继续顺应态势采取一些新措施。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的举措。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此外,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此外,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24年2月,中国服务业经济活动继续扩张,但景气度小幅下行。3月5日公布的2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2.5,较1月回落0.2个百分点,显示服务业仍维持扩张但势头放缓。

      据央广网,各地财政部门陆续发布了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今年的预算报告。去年31个省份地方财政收入同比都实现了正增长,持续发力保民生促发展。数据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6.7%、6.9%、10.7%和12%,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较突出。从支出来看,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5亿元,占到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地方财政运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各地2024年财政预算报告来看,有20多个省份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集中在3%到6%之间。

      政府工作报告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3月5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统计联席会议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实现新突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3年,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万亿元,在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用2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经济总量相当于京津冀、长三角的78.5%、26.9%,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0.3个百分点,与两大经济区的差距持续缩小。重大项目提速增量,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全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

      月5日,为期40天的2024年铁路春运圆满收官,多项运输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日均发送1208.9万人次,同比增长39%,较2019年同期增长18.8%,其中2月17日发送旅客1606.7万人次,创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3.95亿吨,保持高位运行。

      “零关税”作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主要特征之一,自2020年12月以来,“零关税”原辅料、“零关税”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自用生产设备三张清单相继落地实施。为全力支持“零关税”政策扩容增效,海口海关先后推动“零关税”三张政策清单的首轮扩容调整,稳步推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制度试点扩区工作等。海口海关统计,截至2024年2月底,“零关税”政策项下进口货物已达202亿元,减免税款38.1亿元。

      TechInsights报告显示,2023年四季度,亚太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7%,环比增长3%。该地区在连续九个季度下滑后恢复增长。第四季度的假日活动以及市场状况的改善和股市的反弹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复苏。2023年四季度,苹果以18%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其次是vivo(14%)和小米(13%),分列第二和第三位。2023年三季度排名第一的OPPO(一加)跌至第四位,三星则保持了上季度的第五位。在增长率方面,摩托罗拉、华为和传音表现异常出色,分别同比增长183%、91%和56%。

      据乘联会微信公众号,2024年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09.5万辆,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46.2%;今年累计零售313.3万辆,同比增长17%。2024年2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42.6万辆,同比下降17.7%,环比下降42.3%。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4.7万辆,同比下降9.7%,环比下降35.0%。2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8.8万辆,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1%。2月新能源车出口7.9万辆,同比增长0.1%,环比下降20%。

      据新华社,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自1月初以来,美国经济略有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仍普遍存在。这份报告根据美联储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自今年1月上次“褐皮书”发布以来,美联储下属辖区中有8个辖区经济缓慢增长,但费城辖区经济活动有所放缓。同时,消费者支出小幅下降,家庭消费继续降低。不过,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上涨放缓,住宅地产需求有所上升。通胀方面,各辖区物价上涨压力仍普遍存在,仅几个辖区通胀形势出

      现一定程度缓和。由于消费者对价格变化越来越敏感,企业更难将高成本转嫁出去。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重要参考资料。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将于3月19日至20日举行。

      据新华财经报道,3月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国会众议院听证会上说,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认为,在对通胀持续向美联储设定的2%长期目标迈进抱有更大信心之前,“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是不合适的”。美联储尚未做好降息准备。鲍威尔表示,如果经济发展大体上符合预期,那么“在今年某个时候开始放松政策约束可能是合适的”。但经济增长前景依然不明朗,实现通胀目标的前景也仍不确定。过早或过多降息可能会导致通胀形势发生逆转,最终需要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据中新社,加拿大中央银行3月6日宣布,仍将基准利率即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5%,并继续实施量化紧缩政策。加央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在渥太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加央行认为当前政策利率仍然合适,现在考虑降息为时尚早。近期通胀数据表明加央行的货币政策基本符合预期。但他指出,通胀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加央行需要看到核心通胀进一步缓和。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4年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1%,虽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但连续2个月稳定在49%以上,高于去年四季度47.9%的平均水平,显示全球制造业恢复力度仍较稳定,恢复水平仍好于去年四季度。分区域看,亚洲制造业PMI虽较上月下降,但仍在50%以上;非洲和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所上升,美洲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所下降,均在50%以下。

      据金融界报道,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录得14万人,创2023年12月来最大增幅。数据显示,2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增加2.8万人,1月增加2.2万人;2月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0.6万人,1月增加0.2万人,2月贸易/运输/公用事业就业人数增加2.4万人,1月增加2.3万人。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受能源价格继续下滑的影响,欧元区2月PPI继续下行。3月5日周二,欧盟统计局公布1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报告,1月PPI同比下降8.6%,降幅大于预期的-8.1%,降幅较12月的-10.6%有所放缓,连续第九个月下滑。1月PPI环比加速下滑至-0.9%,远超预期的-0.1%,为2023年5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新华财经讯,PMI调查显示,英国企业2月表现为去年5月以来最强劲的一个月,暗示经济已

      走出短暂衰退,但通胀压力将使英国央行保持警惕。英国2月综合PMI从1月份的52.9微升至53.0。服务业PMI终值从1月的54.3降至53.8,比2月初值54.3略弱,但这仍是自2023年5月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当地时间3月4日,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竞争专员维斯塔格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欧盟于当天对苹果公司处以18.4亿欧元罚款,原因是其在音乐流媒体应用分发市场中滥用主导地位。欧盟表示,苹果公司非法阻止了应用开发者向用户提供在苹果应用商店之外更便宜的音乐订阅服务信息。欧盟这一决定源于瑞典音乐流媒体服务平台Spotify于2019年对苹果公司提出的投诉,该投诉涉及苹果对其应用商店征收30%佣金等内容。

      欧洲中央银行7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继续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欧洲央行当天发布公告说,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将分别维持在4.50%、4.75%和4.00%不变。公告指出,欧元区关键利率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将有助于实现2%的中期通胀目标。欧洲央行理事会将继续基于数据来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持续时间。欧洲央行当天将欧元区2024年通胀率预期降为2.3%,2025年和2026年通胀率分别调整为2.0%和1.9%。由于短期内经济活动仍将低迷,欧洲央行认为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将欧元区2024年

      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6%,2025年和2026年的增长预期分别调整为1.5%和1.6%。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仍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 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今年,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

      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3月6日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是重大的政策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是重要的工作抓手。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用于“两重”:专项用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上海证券交易所4日发布消息称,日前,上交所会同深交所联合举办量化私募机构交易合规培训,帮助量化私募机构及时、准确理解量化交易监管思路和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合规交易水平,防范量化交易风险。来自28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此次培训,沪深交易所通报了量化交易异常交易典型案例,介绍了量化交易监管总体思路,明确要求量化私募机构加强内部风控管理,防范交易过程中出现影响证券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等情形,切实规范量化交易行为,落实好合规交易要求,保障市场稳健运行。(中国新闻网)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为74.49万亿元,同比增长4.93%;累计成交量为8.84亿手,同比下降5.87%。受2月春节假期交易日减少影响,以单边计算,2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3.32亿手,成交额为30.4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8.70%和25.61%。但商品方面,工业硅、鸡蛋、生猪期货成交规模提升,成交量分别同比增长76.19%、66.07%、48.45%。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重点回应了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等市场关切的问题。这是吴清就任证监会主席后首次公开亮相记者会。吴清强调,资本市场监管者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下一步工作将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监管重点是突出“强”和“严”。“强”是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是严监严管。证监会将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

      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

      近日,广东、深圳证监局均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业务问答》。两地证监局明确,可以以非现场方式开立“北向通”投资户,其中允许直接登录境内证券公司网页、APP 开立“北向通”投资户。与此同时,对于是否可以通过线上开户方式办理“南向通”投资户,两地证监局指出,符合“跨境理财通”业务资质的境内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网页、APP客户端等内置的“跨境理财通”板块或链接,跳转至合作香港券商网站开户,但仅限于办理跨境理财通业务。此外,两地证监局表示,可以通过APP等网上开户方式办理“南向通”汇款户。

      据经济参考报,数据显示,今年2月地方债发行规模达5599.61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规模达3465.88亿元,规模较1月份明显扩大。从发行结构来看,进入2月以来,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较1月有所加快,占地方债发行大头。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月份山东、河南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行共94只新增专项债,规模达3465.88亿元。而1月份仅有广东省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为567.8亿元。从募集资金投向来看,目前已发行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项目、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

      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关于调降优化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率的通知》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关于服务实体经济、做好减税降费的安排部署,上海黄金交易所党委研究决定采取系列手续费率优惠措施。各项具体措施通知如下:从2024年3月5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Ag(T+D)合约日内短线开仓手续费率为万分之零点七五;主板询价交易所平台、银行间市场的黄金询价掉期远端期限范围TOM(含)至SPOT(含)的手续费率均为百万分之一;主板会员、国际会员参与iPAu99.99合约掉期远端期限范围TOM(含)至SPOT(含)手续费率均为百万分之一。

      据证券时报,3月伊始,多家拥有精密减速器业务的A股公司密集开启运作,通过分拆、定增、投资设立子公司等多元方式,加码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细分业务品类。这些高频动作的背后,折射出市场对于精密减速器的新预期。在工业机器人等高增长和人形机器人等新需求的牵引下,作为核心部件的精密减速器,正在迎来高速增长。

      在去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024年,多地将新型储能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特别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业界普遍预期,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2024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为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开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加码新型储能及相关项目,积极布局新型储能领域。

      中证金牛座记者3月8日从业内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根据行业机构反馈以及各证监局与交易所的意见建议,拟进一步对《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提升券商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据悉,中证协采纳了相关建议,结合债券承销与受托管理业务实际情况对风控实效指标、风险处置指标与服务国家战略指标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于近期就本次修改内容征求各券商意见。从具体修改内容来看,一是增加风控实效指标的扣分层次和扣分力度。二是删除债券展期作为风险处置的加分标的。三是增加债券重

      大诉讼取得突出成果并对厘清中介机构责任边界有示范效应的情形作为风险处置指标的加分标的。四是调整服务国家战略指标各分项的分值与计分方法。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近日,住建部要求各城市做好住房发展计划,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什么是房地产新模式?是在“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下,调整住房供应重心、改善土地供应结构、优化资金支持方式、积极调动居民购房需求,实现住房、土地、资金、居民四者之间的关系重构,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有所居的期待。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购房结构分化明显,大城市新市民与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是新难题。应按居民的不同需求,分层次解决住房问题,真正实现“住”的高质量。

      大量新市民与青年人的购房需求等待释放,“住有所居”是实现高质量居住的第一步。

      我国城镇化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我们预计未来8年年均11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同时2020年全国城-城流动人口达8200万人,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将推动人口在持续流动,进而产生更多购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刚需购房支持需要进一步跟进。居民居住消费和经济发展水平匹配,“住有宜居”是人民不变的追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2022年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占比也提升至25%,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带动居民住房消费增加。从资产配置角度,房子仍是家庭的核心资产,当前缺乏其他可替代的优质资产,随着经济增长,改善居住环境是必然选择。供给适配的改善性住房势在必行。充分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也需考量居民的住房负担,按需分层分别满足住房高质量更切合实际。

      3月5日,国务院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地产发展新模。